基地概况

纳日碧力戈

发布日期:2025-03-05    作者:     来源:     点击:

2BFC0

纳日碧力戈,蒙古族,原籍内蒙古,全国首位人类学/民族学长江学者,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领域:符号学、族群理论,具体研究为语言人类学、族群与种族、少数民族教育、东亚研究。

主要著作:

《姓名论》《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语言人类学》《民族三元观:基于皮尔士理论的研究》《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人类学关键词》(合著)《人类学理论新格局》(合著)《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合著)《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合著)、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with Robyn Iredale et al.)等。

受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训练,长期致力于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搭桥,”在中国民族和族群研究中尝试建立“符号学派”,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在著述中强调民族和族群的差别及其互不兼容:民族是行政-政治共同体,和民族-国家建立和建设密不可分;族群是文化-政治共同体,既含“原生因素”(如祖先意识),亦存现代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翻译因素(跨语境翻译)。所著《现代背景下的族群理论》,“开中国大陆族群理论研究先河”(《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13日第11版)。这种研究对国家制定、改进、实施民族和族群政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维持族际和睦共生、保持民族社会稳定,提供理论基础。“在中国学者中,纳日碧力戈对中国与国际人类学对族群研究理论甚为清楚,用中英文写了多篇有关民族与族群的论文和著作。他目前是国内在族群研究领域,熟悉国外的有关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善用于国内的少数民族研究的人。”(陈志明(香港中文大学原人类学系主任):《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的人类学族群研究》,载乔健等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第174-1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首次把皮尔士(Charles Peirce)“指号三元”引入中国族群研究,加以本土化,用于全面观察和处理民族和族群问题,避免一厢情愿,促进民族共生,筑牢共有精神家园认同。所著《姓名论》,提出连名制中父名与子名的前后位置,最初取决于有关语言的名词修饰语相对于中心词位置的新见解,提出形式与内容、区分与整合是姓名发展的内部规律的新理论。本著作“给姓名学确立了学科地位,并独辟了姓名学研究的崭新视野,为诸多姓名现象提供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诠释”(《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3年3月3日)。

在人类学理论方面,着眼于人类学与其他社会人文科学及至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沟通,以“过程论”取代盲目的“因果论”。

田野工作和承担项目:

1994年,参加由郝时远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驯鹿之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现状研究》本人为该调查报告撰写1.4万字报告发表后得到当地鄂温克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1995~1996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江南小城镇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课题,在江苏太仓及其地毯厂调查,完成《江南小城镇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城厢镇调查》(合作)本人为该课题和调查报告撰写2万字。

1997~1999年,参加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课题,赴广西田林县潞城乡各烟屯调查,累计田野工作6个月本人为该课题的“广西卷”撰写6万字,是较好的民族学调查报告,受到同行好评。

2000年,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资助的“中国少数民族族群建构与社会性别”课题;10月赴云南通海县兴蒙乡进行田野调查。

2000年,世界银行羊种项目社会评估顾问,赴甘肃、内蒙古、吉林考察,协助和指导撰写考察报告,对世行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对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起到应有作用。

2000年5月7日至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在北京联合举办“社会科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法培训班”,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美国各大学的博士研究生12人参加研讨与社会学所黄平研究员一道担任本研讨办的学术召集人。

2001年12月,任世界银行新疆公路项目人类学顾问组成员,负责监督项目的人类学评估,为评估组成员举办PRA(参与式乡村评估)讲座,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还负责评估报告的鉴定,提出修改意见此次评估得到世行、当地交通部门的好评,社会效果好。

2003年1月,世界银行新疆公路项目人类学顾问,对当地评估组成员进行短期的PRA(参与式乡村评估)培训,个人负责评估报告的鉴定,提出修改意见此次评估也得到世行、当地交通部门的好评,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2003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九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哈密县》课题,赴新疆哈密县调查,任哈密县调查课题组组长,完成手稿近10万字。

1995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1996年承担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研究成果为《现代背景下的族群理论》,由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独著,24万字,为国内第一本人类学族群理论专著。

2001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视野中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代码01AMZ003(2001年7月10日立项,原定2006年12月30日结项,但由于本人出国任教而撤项)独立完成本人承担子课题《语言人类学》手稿近20万字,现已由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2010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2010年7月1日立项,批准号:10AMZ003(已结项)

2010年获上海市浦江学者计划项目资助(《基于中国民族经验的皮尔士理论研究》)(已结项)

2013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各民族关键符号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3AZD057(在研)

2015年获“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三期工程项目“草原姓氏文化研究”(与那仁毕力格合作,已结项,外审专家鉴定为“优秀”)。

获得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立项(项目批准号17ZDA152)。

汉文英文独著、合著、主编、合编、独译、合译著作30部,其中英文合著、合编3部,汉文独译、合译5部。

汉文单独/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书评和报纸文章210余篇,英文发表论文和书评30篇,其中SSCI文章4篇

上一篇:沈卫荣
下一篇:贾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