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首页 >> 学界动态 >> 正文

【学界动态】 以物动心、以心感物: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 纳日碧力戈参加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在“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做主题发言

发布日期:2023-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96日,由中宣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隆重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8C75

97日,由全国政协文化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涵的文化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此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机构负责人、企业家等出席。甘肃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庄国泰致辞;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领导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兰州大学领导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包括我校纳日碧力戈教授在内的全国十二位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做了主题发言。涉及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等内容,共同探讨敦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FC3C

纳日碧力戈教授的主题发言题目为“以物动心、以心感物: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他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独特见解。一、敦煌文化特色:“通”“交”“融”

 纳日教授认为:敦煌文化的文化特色是“通”“交”“融”。“通”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敦煌壁画,千灯互照,光光交彻,通往世界。“交”指因“通”而交,交往交流,文明互鉴,相互成就,相互促进,互为条件。“融”指因“通”“交”而融,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有精神家园。强调以中国特色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增添选择。

二、人心相通:以物动心、以心感物

纳日教授指出,感物心动是人类共性,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有效的方法。他引经据典,根据《礼记·乐记》讲述声音--音律-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引用《亚里士多德全集》的《解释篇》: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但是语言只是内心经验的符号,内心经验自身,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由这种内心经验所表现的类似的对象也是相同的。”由此突出人心相通:以物动心、以心感物对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作用。

三、费孝通先生提倡“行行重行行”

纳日教授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指出我们不应以虚无主义的态度看过去,要真正懂得中国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研究可以生长出新东西来的旧事物,甚至要用旧形式来发展新事物,最终使旧的转化为新的。只有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不断探索,建设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 敦煌文化的精髓“兼和通全”。

纳日教授又借用张岱年先生兼和通全的理论,总结出敦煌文化的精髓:兼和通全。张岱年先生指出:何以辨物之高卑?必有明确之准衡。品值之大衡曰兼,曰和,曰通,曰全。合多为一谓之兼,既多且一谓之和,以一摄多谓之通,以一备多谓之全。兼和通全四者,其指实一,直所从言之异尔。兼和通全,亦即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敦煌文化“兼和通全”的精髓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守正创新的关键理念。

五、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古代典范

纳日教授强调,敦煌文化充满活态势能,形气神交融一体,有形有感有效,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元素,可以垂范后人,以守正创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F9A1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纳日碧力戈教授从人类共性的感悟心动,论敦煌文化的因“通”而交、“通”“交”而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需“行行重行行”,突出敦煌文化精髓的“兼和通全”,形气神交融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纳日教授以浓厚的哲学学识、专业的学术思维为此次论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精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