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探索技艺人类学,促进人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研习营开幕

发布日期:2024-07-16    作者:苏日娜、乌日格木乐     来源:     点击:

2024715日上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办的技艺人类学:人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届青年学者研习营在我校田家炳教育书院开幕。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公茂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社会科学处)处长咏梅,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包凤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朱晓阳,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暨设计理论首席专家、西南少数民族工艺设计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龙宇晓,上海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雷虹霁,我校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资深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纳日碧力戈。

本届研习营共招募了18位营员,分别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吉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韩国弘益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18位青年教师、博士后与在读博士生。此外,还有校内外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伊始,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包凤兰教授、纳日碧力戈教授分别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搭建全国人类学民族学专业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建设,阐明了连续举办两届人类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的初衷、举措和前景。

公茂果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华传统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久远的文化记忆和传统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本次研习营的举办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我校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本届研习营的主题为“技艺人类学:人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分议题包括技术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习营由“学术研习营”“牧区田野营”与“青年研讨营”三部分组成,为期十天,通过学术讲座与田野调查训练,以期促进青年学者在人类学领域的成长与创新,旨在帮助青年学者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借鉴国内外前沿理论,反思传统技艺传承的理论与实践,深层次探讨传统技艺传承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在15日至17日三天,将依次由北京大学朱晓阳教授、上海大学潘守永教授、贵州师范学院龙宇晓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教授纳日碧力戈、南开大学赵万里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围绕技艺人类学领域的不同主题,带来六场系列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