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首页 >> 学界动态 >> 正文

【新闻资讯】纳日碧力戈教授做客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一带一路”文化讲座

发布日期:2021-11-16    作者: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     点击:

20211110日上午10时,由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与西北民族走廊与边疆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协办的“一带一路”文化讲座第二讲-中国民族走廊与边疆社会主题系列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受邀做了题为廊道与交道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王欣教授主持,西北民族走廊与边疆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旭东出席。陕西师范大学相关学院、研究单位以及全国其他高校的学者与师生共计3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纳日碧力戈教授对讲座题目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廊道和交道中两个维度对于研究和理解不同生态区位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具有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其展开阐发有助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纳日碧力戈教授将其论述建基于如下五个线索之中:第一,道路的和道德的给我们的启示;第二,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艺兴国的启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意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相吻合,廊道与交道能将二者联系到一起;第三,符号学研究的启示;第四,张岱年先生所提出的兼合相济的概念对廊道与交道中的各种文化、民族、语言以及世界观的启发;第五,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在其著作《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18)提出的交互交互性的概念。

首先,纳日碧力戈教授从走廊研究范式和路学研究的继承与反思展开其论述;认为既往的走廊与道路研究中多以边疆-中心、少数民族-多数民族、先进-落后这样的二元架构来开展研究。但从实地调查来看,走廊和道路中呈现的却是二生三三元交融情景,即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生三;而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其本质就是二生三,不是二生一,而是交互兼和、双向交流,彼此融入;以,以共同性包容差异性,这是诗学兴邦、艺术兴邦的意蕴所在;走廊研究对于突破以单一民族为中心及二元对立格局民族研究格局的学术意义,应该更加重视多民族交往关系的历史过程阐释与田野调查分析。

其次,纳日碧力戈教授反思性的阐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识别的意义,认为这为民族走廊研究确立了边界起点,使得跨越边界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具有了坐标与网络格局。与此同时,走廊研究还需从时空总体出发,从历史角度出发,重视时空总体观、复杂性的研究;纵看历史,横看关联,有了这样的总体观念,才能将中国的民族共同体看得清楚;中国的民族研究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但同时也没有摒弃普遍性,而是回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来。

纳日碧力戈教授进而讨论了民族走廊研究中的兼和交互性,认为兼和是承认差异,追求事物内外矛盾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国的民族发展就是兼和的过程;而交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意涵则是互相交际来往的事,这意味着走廊内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一种交互主体。这种交互主体的运动和发展正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但又同时包容差异的整体过程。

最后,纳日碧力戈教授总结到:交往交流交融重在。我们要注重文化互容、兼和相济并且文艺兴国,最后方达到万象共生、以一统多、升华共同的境界。在互动环节,李如东老师对纳日碧力戈教授的报告进行总结评议;参与线上会议的学者、学生先后以线上文字交流形式就纳日碧力戈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提问。本次线上讲座在纳日碧力戈教授对所有问题逐一耐心解答中顺利结束。

撰稿:马芸辉

编校:李如东

审定:纳日碧力戈